如同台南之於台灣,馬六甲市就是馬來西亞的文化古城,我們今天就來一趟馬來西亞文化之旅吧!
馬六甲的地名,據傳是馬六甲王朝建立者拜里米蘇拉在1396年為了對付敵人而離開三佛齊巨港(今蘇門答臘),他打獵時在一棵「馬六甲樹」下休息,有感於一隻被逼到絕境的鼠鹿將狗踢進河裡的勇氣,因而決定在此建國,並以休息的這棵樹名命名為「馬六甲」。
馬六甲英雄館前的馬六甲樹。
一早驅車從吉隆坡來到了馬六甲,天際線很明顯地矮了一大截,這個當地俗稱古城的地方,簡直就是馬來西亞歷史的縮影,中國明朝時期曾封其統治者拜里米蘇拉為滿喇加王國,其後葡萄牙、荷蘭和英國也來殖民統治,造成其濃厚的多國風情,聯合國乃於2008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,因此有一說:Visiting Malacca Means Visiting Malaysia,也就是「觀光馬六甲就如同觀光馬來西亞。」。
車子下了高速公路後,蜿蜒於顛簸的小路上,導遊介紹兩側是回教馬來人和華人的先人「夜總會」,相連著的就是第一個景點三寶廟;因為還在農曆年期間,導遊說顧慮車上有長輩可能會介意,所以就不讓我們下車了…
三寶廟正式稱呼是寶山亭,是為紀念明朝鄭和造訪馬六甲所建,只可惜我無緣下車拜見,只能在車行中能錄了一段影片證明到此一遊.
忠貞足式是紀念馬六甲抗日犧牲華僑的石碑,由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題字。
進舊城區,兩旁的低矮民宅透露著馬六甲的歷史,最後紅色建築築群在眼前一亮,這就是馬六甲被殖民時期的重要遺跡之一:荷蘭廣場。
廣場上有點混亂,要沒先做功課,又沒有時間慢慢逛,一般人可能抓不到重點,像我們跟團的,下車後很快就被帶去坐人力三輪車,我抓緊時間拍了幾張指標照片。
荷蘭人自1641年擊敗葡萄牙後,一直到1795年統治馬六甲,主要遺蹟就是這一帶的紅色建築。
寫著1753年的基督教堂是當時為了慶祝統治馬六甲100年所建,是馬來西亞至今仍使用的最古老教堂,有時間可以入內參觀。
噴水池後方的這一棟建築就是一般旅遊介紹所稱的荷蘭紅屋(Stadthuys市政廳),建於1650年,我們這裡看到的是側面。
鐘樓也在水池邊,雖也是紅色的,但其實是當地華裔除金聲家族後代於1866年所建,跟荷蘭沒什麼直接關係。
維多利亞女皇噴泉也和鐘樓一樣,是陳金聲後代於1904年為慶祝英女王登基60週年捐建。
匆匆拍完這幾個重要景點,旁震耳欲聾的人力車電子音樂已頻頻在催促我們的腳步了。
佈置得十分花俏的人力車,有各種主題造型如皮卡丘、多啦A夢等等,音樂更是配合客人需求,例如除了當紅的「學貓叫」,連台語歌曲都有。
按牌告價,人力車一小時要40元馬幣,我們旅行社安排的人,一車只要付2元小費就可以,不過只有一小段路約5分鐘,從荷蘭廣場到聖地牙哥城門。
前面看過了荷蘭人殖民的痕跡,接下來往前看看葡萄牙人在馬六甲做了些什麼。
葡萄牙將領 ALFONSO D ' ALBUQUERQUE1511年占領馬六甲後,擔心遭到反撲,於是在此興建了一座環山法摩沙堡(A ' FAMOSA),城牆厚達3公尺,不過百餘年後異主,荷蘭人雖修復了砲火摧殘後的法摩沙堡,但沒想到1808年又遭英國毒手,勉強只留下如今所見的聖地牙哥城門。
從此城門後方往上走就是聖保羅教堂。這又有一段葡、荷、英交接的故事。
聖保羅教堂由一位葡萄牙將領於1521年興建,耶穌會創始人之一的聖方濟·沙勿將此作為向中國和日本傳教的基地,他在中國病逝後曾短暫葬於此地,後才又轉印度果阿,如今此地僅留其空墓。
聖保羅教堂原名「恩從聖母」,在荷蘭人占領後才改人名。1952前方立著一尊聖方濟雕像,以紀念他抵達馬六甲400週年。
對於聖方濟雕像沒有右手有許多傳聞,一說其右臂在1641年被視為聖物而遭後人切下送往勝跡,因此雕像也如實呈現,另有傳言指雕像的右手臂是被一棵大樹倒下所壓斷。
1753年荷蘭廣場前的教堂完成後,可以遠眺馬六甲海峽的聖保羅教堂轉型成了軍事基地,英國後來也把它做為彈藥庫。
堂內也是荷葡人的墓室,迄今仍保留一些刻有拉丁文及葡萄牙文的墓碑。
不知為什麼,總覺得聖保羅教堂牆壁白色和咖啡色夾雜的外表很好拍,不覺間我又多按了好幾張。
看完了荷蘭、葡萄牙和英國在此的殖民痕跡,我們當然不能不了解華人祖先在這南洋之地辛勤打拚的成果。
在人力車上欣賞沿途風光,途中看到一對馬來青年,男生背著一台相機開朗地笑著,女孩包著回教頭巾滑手機,洋溢著幸福。
我們原路走回英女皇噴泉前,轉往對面的雞場街。
一看到雞場街這三個字,大家一定有個大大的問號,這裡養雞嗎?
原來雞場街源自於閩南語的發音「街場街」,意思是繁忙的街道,而閩南語的「街場」與「雞場」同音,因此逐漸演變為雞場街。荷蘭殖民時期,這裡被名為Jonker Walk,意指荷蘭貴族街。
雞場街早在鄭和下西洋來馬六甲時就設立「官廠」,而逐漸成為華人聚居之地,不過到了近代因人口多遷往新區而沒落,西元2000年時設立雞場街文化坊,集古蹟、文化、休閒一體,才讓這地區又活了過來。
雞場街對觀光客而言,最重要的就是購物和美食。
這家三叔公購物中心在此地頗具規模,提供免費試吃,值得一逛。
美食以娘惹食品為特色。所謂娘惹,指的就是華人和馬來人生下的子女,男的稱為峇峇(baba),女的為娘惹(Nyonya),他們所做的料理融合馬華風格,就被稱為娘惹菜。
雞場街一般必吃的就是雞飯粒,這是一種把米飯和雞高湯一起煮熟後,再把米飯捏成球狀的飯糰,這裡有名的如古城雞飯粒。不過我們跟團的已經訂了1673餐館,沒吃到這項料理.
還有一項特色美食就是娘惹冰。大馬四季皆夏,吃冰最享受,我們的中餐飯後也有這一道,大家吃到見底。
街上隨意逛了一家叫「娜娘」的娘惹糕店,不過嚐了其中一種內餡包糖水的,是有點太甜了。
雞場街老街並沒有設行人專用道,人車交會加上天氣炎熱,躲進店裡買買紀念品是不錯的選擇。
現場製作的花式棉花糖,小朋友最愛。
雞場街世遺公園入口處,有一對南京市2017年贈送馬六甲市的漢白玉獅。
從三寶廟到荷蘭廣場、聖地牙哥城門和雞場街,如同翻書般地快速把整個大馬歷史看過一遍,這半日遊似乎不過癮,下次有機會再來安排一趟深度旅遊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