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隆的地標,你會選哪一個?
協和電廠三枝煙囪、皇冠商業大樓、中正公園、虎仔山KEELUNG地標…
最新的是基隆塔,串連中正公園大佛和主普壇,即將成為基隆最夯的景點。
小時候要到基隆,都說要去中正公園玩,那是當時的地標。
公園建於1950年,紀念的人物當然是已故的總統蔣中正,在那個年代,公園、馬路無處不中正、中山,連現在的桃園機場以前也曾以中正為名。
中正公園概分為三層,第一層是忠烈祠,第二層和第三層分別是主普壇和大佛禪寺,可以開車由壽山路經市議會抵達。
整座中正公園主要停車有兩個地方,如果你只是想上第三層看海景,可以直接開車到上面的群賢閣收費停車場。
中正公園山頭不高,如果你想賞景兼運動,建議停信二路停車場,對面中正公園牌樓就是入口處。
第一層:忠烈祠
基隆忠烈祠前身是日本時代的神社,所以有一說中正公園牌樓柱子裡面包著當時神社的鳥居,這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,不知道1969年改建時是否留有紀錄?
信二停車場離廟口也算近,東岸停車場沒車人時,我常常會改停這裡。
上忠烈祠的階梯有中間直攻和側面緩升,中間相當陡,會讓人望而生畏,不過才80階,兩旁還有綻放的櫻花相伴,還是可以小試身手。
側面檯階會經過一家咖啡店,路程迂迴而長,但較不費力。
上去後,我發現好像有電梯,只是沒開放,這對年長者和身障者是個福音。
剛整建過的信二防空洞廣場很新穎,鬧中取靜。
一旁有何嘉仁幼兒園,穿過幼兒園可以通往壽山路,也就是一般往中正公園的車道,我想幼園車應該是直接從車道開過來的吧!
到忠烈祠還要爬一段檯階,不過未開通,讓我省點力,到此一遊。
配合基隆塔興建,中正公園很多地方都重新整修中,包含附近還有個希望之丘,很讓人期待完成後的風貌,畢竟這是個老牌公園,老一輩的市民都在看。
第二層:主普壇和基隆塔
第一層廣場的左側通往公廁旁,有一條通往主普壇的步道。
老實說,我還是第一次走,因為以往都開車直達中正公園的大佛廣場。
入口有施工圍籬,但好像又被拉開成可通人的寬度,我就裝做不知情走了進去。
還好,除了這陣子雨水多,略溼滑要小心外,路況比其他登山步道好很多。
走著走著,竟來到了基隆塔的正下方。
右邊一條通往主普壇的舊路,不過施工封閉了,只見工人還忙著趕工。
繼續往前穿過基隆塔,就來到了主普壇。
基隆的中元祭算是全國矚目的民俗活動之一,每年農曆7月,從開龕門、立燈篙、迎斗燈、迎水燈、放水燈、跳鍾馗等活動,讓它成為基隆最重要的節慶活動。
主普壇是中元祭的主要場所,原位於忠四路上,稱為舊主普壇,1976年新壇才落成啟用分。
中式古樓的建築外觀,在藍天白雲下,顯得雄偉壯觀,完全受不到一點兒陰森氣息。
因為探究基隆中元祭的起源,竟是清咸豐元年(一八五一)八月發生基隆漳州人與暖暖安溪為主的泉州人在魴嵿(今南榮公墓)械鬥,收得骸骨一百零八具,輾轉集葬於老大公廟,後來協商以字姓輪值主普,輪流舉辦中元超渡、普施孤魂幽靈,目前有十五字姓輪流主普。
自1856年開始,迄今有一百六十多年歷史,這麼豐富的歷史資產,可惜主普壇目前配合基隆塔施工,要等完成後才能進入雞籠中元文化館看個詳細。
基隆塔是前市長林右昌在任期間一項重要的工程,去年十二月卸任前還完成「開箱」,不過還沒經過驗收,開放日程未定。
基隆塔依山傍海而建,從外觀看,像一艘從市區出發航向遠方的船,目光所及可以到遠方的基隆嶼和碼頭邊的起重機。
沒錯,設計概念來自是港口的橋式起重機,高57公尺、平面天空步道有86公尺。
從壽山路進到主普壇,右側還有座鵲橋,期待完工後會有令人驚豔的樣貌。
路口圓環是座孔子像。
這裡我觀察到一個怪現象,車子上下山都繞著圓環再走,不會直接大轉彎。
我自己開過,發現真的不好轉,所以就跟著人家繞圓環一圈了。
在看圖標的同時,我又注意到一個龍頭山觀景台的地方。
好奇地跟著走了一趟,沿著正義路2巷經過一處社區,發現這個隱藏版的小景點。
岔路處往右可以到大佛禪寺,直走是龍頭山早起會的據點。
在獅子亭可以看到港口海景,帶本書和一杯咖啡,也可以悠閒地度過一下午。
有時間的人,可以考慮是否要去看曾紅極一時的基隆龍貓公車站。
從圓環往上山的路走,不到200公尺的右手邊就有壽山亭的階梯入口,一會兒就出現一片小台地的樣子。
據說早期這裡是違章建築,後來政府綠美化,彩繪了天空之城,後來有塗鴉客悄悄的在另一面牆創作龍貓公車站,成為基隆的隱藏版景點。
事隔多年,我第一次上去看,除了公廁很新,彩繪都落彩得慘不忍睹,倒是龍貓有水泥牆當傘,少受到殘害,還能看出雛形。
第三層:大佛禪寺
中正公園之所以為基隆的地標,山頂上的白衣觀音像是主要原因。
從山下很多角度仰望都能看到她的身影,看到她,就知道基隆的家到了,撫慰人伙們的心靈。
從主普壇步行到大佛禪寺有幾條山徑,一是前面提到的正義路2巷,一是走巷子旁的名山宮。
沿途欄杆雕梁畫棟,只是上頭石獅子久未維護,剝落得很厲害。
走上去見到山門上的標語還是當年復興中華文化的中國風,顯然多年沒改過,也是時代的一個重要印記。
名山宮看來是座土地公廟,廟前一對石獅看得出是新漆不久,對比周遭很醒目,經過一個早起會,就可以到大佛前的廣場。
開車停在群賢閣前停車場。
群賢閣位置很好,是個欣賞基隆港市景觀的蔬食餐廳,也可以喝咖啡吃糕點,遠離塵囂放空一下。
大佛禪寺的山門是中國式的牌樓,樓前一對白象。
大象是佛教中高貴的代表,相傳佛陀乘著白象入胎,所以以此紀念佛陀誕生人間。
通過圓形拱門,檯階兩旁樹立眾多羅漢石像,抬頭一看就是笑口常開的金身彌勒佛,讓人不自覺地跟著嘴角揚起。
比較少見的是他身上爬了五個小孩的形象,很童趣,也感覺到彌勒佛親民的形象。
不過網路上查到一種說法,說五子代表好財、好色、好名、好食、好睡等五種騷擾佛陀的民間人物,但彌勒佛均不為所動。
右手邊是碑林,因為多為政治人物書寫,所以很「勵志」,現代年輕人可能看不下去,哈哈!
再上一層檯階就是大佛禪院的主要所在。
這座鐘樓名為長壽樓,鐘名千禧鐘,落成於公元2000年,入口也是一致的兩隻大象。
叩鐘要捐功德金50元。
這條唐詩之廊紅頂紅柱白楣也是中國特色庭園風格,倒是黑線畫的幾何圖案,讓我感覺另有原住民圖騰的味道。
讀了幾首詩,發現多是以前學生時代背過的吔,很親切,過往搖頭晃腦的青春歲月又回來了。
長廊走到底有座許願池,要投進旋轉中的幸福、愛情、長命、富貴等各種願望之手,難度也很高。
大概就是告訴我們,許願可以,但自己也要努力才行。
白衣觀音像面向基隆市區和基隆港,協和電廠的煙囪、KEELUNG地標畫收眼底。
當然還有最新的基隆塔,就像陪在基隆最高的皇冠大樓邊,即將成為基隆的新寵吧?
這座白色觀音大士高達22.5公尺,曾是當年全台最高的佛像,也被選為基隆八景之首,當然是基隆地標、基隆的象徵。
周邊圍著十八羅漢,表情姿勢各異,雕工細膩傳神。
觀音像內分為五層,可以隨喜功德登上佛眼眺望基隆全景。
記得小時候上去過,但當年感覺都忘了。
只有這次上去讓我差點腿軟。
樓梯很陡不說,梯面窄得容不下的腳掌,是會讓人邊爬邊唸阿彌陀佛的。
各層也有各種觀音法相,據說觀音為普度眾生而遊走四方,所以有33種法相。
孔洞中藉觀音之眼,飽覽基隆風光。
不過洞內狹小,陡峭的樓梯就在一步距離外,讓我看得有點不安穩。
趕忙下樓去了。
看過觀音大士,別忘了回頭來看看大殿。
大佛禪院共4層,門前有四大護法,法相莊嚴。
一旁另有臥佛聖殿。
供奉在屋子裡真的是明亮乾淨多了。
外面的觀音像和兩隻金獅要飽受大自然的「洗禮」,維護真的不容易啊!
也許藉著基隆塔的興建,讓不同世代的記憶可以有共同傳承和創新的可能,讓整座中正公園跟著重生再造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