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一晚入住澄清湖水漾會館,因為還有些時間,對歷史有興趣的我,便決定到鳳儀書院一遊,看看這個台灣現存規模最大、最完整的書院。
鳳儀書院建於1814年,是清朝時的生員求學歲試之所。
除教學外,還有文昌祠、敬字亭、試場、義倉、曹公祠、五子祠、義學等功能,日治時期曾為醫院,二戰後土地出租給民眾居住使用,2009年進行整修,2014年開放啟用,才有今貌。
重現世人面前的鳳儀書院,除了建築特色值得欣賞,還有科舉制度、鳳山和書院歷史展示,當然最受歡迎的還是Q版塑像,寓教於樂。
地址:高雄市鳳山區鳳明街62號
開放時間:10:30-17:30(假日至18:30,週一公休)
門票:66元(高雄市民非假日免費,另有優待及優惠票)
外地人收費,我可以理解,但是定價66元讓我想不透,難道真是66大順的意思嗎?
鳳儀書院設有導覽員,免費定時導覽場次為
假日(週六、日及國定假日):11:00、13:30、14:30、15:30、16:30
週三、週五:15:00
若是團體、平日導覽則採預約付費制,須於前3日前預約,電話07-7405362。
我們趕上了11:00導覽的場次,所以跟著老師穿梭古今。
鳳儀書院現存的建築群由南向北分別為照壁、頭門、講堂、廳事及兩廊廳舍,書院東側另有曹公祠及試院頭門之殘蹟。
照壁
也稱為照牆或影壁,通常是做為建築物大門外的圍牆,所以入園前看到紅色牆面就是照壁。
據說古代還可反射光線,照亮室內,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。
鳳儀書院的照壁以紅磚興建,上面再以白灰粉刷,不過現在看到上白下紅的樣子,大概就是落漆的意思。
突然想到台北孔廟也有一片寫著「萬仞宮牆」的照壁。
照壁左右設置直櫺磚窗與門樓,右側門樓題「登雲路」,至於左側題的「步天衢」已經傾毀,不過從題名可見書院對學子的深切期許。
頭門
面對一片廣場的,是一座五開間的門殿,名為頭門,中門上頭寫著鳳儀書院。
不過Q版塑像表情生動,還是最吸引遊客的興趣。
正門前就是當時鳳山知縣曹謹蒞院的群像。
曹謹於1837年任鳳山知縣,最廣為人尊敬的是修築了「曹公圳」。
群像重塑曹謹視導書院,出巡隊伍包含師爺、迴避牌、肅靜牌及開路大鑼,迎接者是書院營運的董事。
另一處則是鳳山牛墟市集群像,描述古代牛隻買賣的情形。
牛墟是官方的交易市場,設有墟長管理,買賣牛隻需立契約繳交手續費,才能完成合法買賣。
群像表情生動逗趣,難怪大家都喜歡拍照或搞創意合照。
講堂
經過頭門,就進到了整個建築最重要的講堂,也就是老師上課的地方。
Q版公仔以俏皮的方式展現上課的情形,包括惡作劇和發呆。
其中有一點很特別,為什麼課堂裡有還癩痢頭的少年,也有留著鬍子的老成學生呢?
導覽員說,因為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到狀元,有些人一直卡關,就相當於現在的重考生,所以跟學弟妹一起上課啦!
除了文狀元,也有武狀元。
清代武科考試分內外場,外場依序考馬上射箭、步箭及技勇(拉硬弓、舞刀及掇石),外場合格再考內場。
大概是攝影老爸帶著穿古服的女娃來和公仔比試,有模有樣,很像有練過。
講堂兩側設有學舍,每邊擁有六間房,每三間為一單元,中闢敞廳,供學生住宿。
廳事
最後一進是廳事,是師長、官員辦公及住宿之所。
廳事中央三開間為辦公之用,廳事並供奉文昌帝君、奎星與倉聖,這跟現代學子考前要四處廟裡,去拜文昌君、孔子的意思一樣,只是古代書院裡平常就在拜。
原來古代學子平時就在燒香,只有現代學子臨時抱佛腳…
重新開放的鳳儀書院設有兩個展間,一個是科舉制度介紹。
清代科舉有四個階段,通過童試為秀才(生員),通過鄉試為舉人,通過會試為貢士,通過殿試為進士。
貢院是鄉試的專用考場,號舍是是考生日間作間應試、夜間休息的地方,每人蝸居4尺*3尺的狹小空間,真是辛苦。
(小朋友玩樂了躲上去,順便當大家的比例尺)
只能說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了。
另一間是鳳山歷史的展示。
鳳山舊稱「埤頭」、「陂頭」,得名於小港區一山勢如飛鳳張翼,所以稱為鳳山,後因新城設於埤頭,乃沿襲舊名。
鳳儀書院經過清代、日治後,國民政府接收後曾租給附近居民,這面牆就是當時的門牌號。
不過2005年開始書院的修復計畫,並啟動租戶搬遷,最終於2014年開放參觀。
穿越完鳳山和鳳儀書院歷史,可以到茶苑喝茶小歇,咀嚼這趟Q版的文史之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