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到石門的老梅看綠石槽,如果是遠道而來的話,建議一定要去看台灣本島最北端的富貴角燈塔,黑白平行條紋相間的燈塔在藍天下特別美,而漫步夾道的野百合濱海步道,遠眺綠石槽和海岸風稜石,或者走走迷宮,都很輕鬆寫意。
富貴角燈塔已經整合成一座公園,原名老梅公園,大眾運輸可以搭乘「台灣好行-皇冠北海岸線」,於富貴角燈塔站下車再步行前往。
開車的話跟著導航走,在入口處路邊即有停車場。
富貴角地名的由來,在平埔族語和荷蘭語都是海岬的意思,現在流傳下來的名字是荷蘭語hoek的音譯,原來是富基角,富基漁港由此得名,日據時期改為富貴角。
富貴角公園很好走,除了步道多為水泥或木棧道外,坡度和緩,且到燈塔才1公里多,老人家散步都可以很輕鬆。
第一個岔路是通往迷宮和廁所。
木棧道穿越木麻黃等海邊植物,惟一缺點是無遮蔭,夏天記得做好防曬。
紅磚砌成的迷宮古色古香。
雖然高度很可能把小孩子埋沒,不過上頭特別提醒不要攀爬圍牆。
走迷宮還是要按照遊戲規則啊!
離開公園的第一個景點,回到主線道往前走,會看到通往老梅沙灘的指標。
這一段木棧道沒有圍欄,或許是這因素才特別在兩則漆了醒目的黃漆。
通往海灘的木棧道蜿蜒在沙灘上。
兩側黃沙,前方直達海水,可惜欠個麻豆,隨便一擺都美到不行。
回首也是歎為觀止,如沙丘黑龍盤旋而上。
一邊沙灘圍起黑網,查了一些資料,大概是個沙丘植被的保護區。
不過裡面只有看來幾株乾枯狀的植物,在沙丘保護網裡顯得落寞。
時間點對的話,再往海灘就是名聞國內外的綠石槽,不過我這一段的目的是要去富貴角燈塔,就往回走上岸吧!
眼前矗立一座藍白相間的建築,好像是空軍雷達站。
藍色的屋頂,隱沒在天空裡。
天空就像它的保護傘。
路旁有不少對於綠石槽的說明,視力夠好的話,可以遠眺到綠石槽。
倒是近海的黑石頭也很特別。
這石塊稱為風稜石。
研究指出,這是大屯火山八十萬年前噴發至此的火山岩,經風砂磨蝕而形成風稜石,被列為台灣百大地景之一。
難以想像火山噴發能飛這麼遠,而且超大顆的石塊。
還好那是80萬年前的事了。
近年北海岸積極復育原生種的台灣百合花,這裡也是一個重要的據點。
雖然還沒全開,但遠望綠色山坡無數白色光點,就像是白晝的螢火蟲。
步道旁也開了不少百合,有的一株開了好幾朵,分別面向不同角度,很像廣播電台的播音箱。
浪花捲起千堆雪,也像呼應響起的號角。
野百合也有春天。
復育成功了。
燈塔在山後頭露出了一截。
快到了。
台灣極北燈塔在眼前。
來拍張照吧!
八角造型的富貴角燈塔始建於1895日治初年。
當年設立的目的是為了建造台日之間的海底電纜和航路標識,塔身是鐵造結構,1897年完成時稱為富基角燈塔。
後來毀於二次大戰期間。
1954年改為鋼塔。
現今所見是1962年以混凝土修築為原八角形塔身,並且重新漆為黑白相間的塔身,以便船隻識別。
百年歷史的富貴角燈塔,雖然歷經烽火,終究浴火重生,重回崗位繼續它的任務。
來這裡看海、吹海風是蠻舒服的。
營舍與燈塔間的白色空橋,雖然很短,但是白得純淨無瑕,如天國之梯。
燈塔區也有廁所,方便遊客使用,不過要請大家愛惜,因為要維護這樣的白色巨塔不易。
離開燈塔往回走,正好是退潮的時候,沙灘上擠滿了遊客,欣賞季節限定的綠石槽。
富貴角燈塔雖然沒有明顯的季節限定,但是冬天多雨感覺就會比較淒涼了。
來富貴角會不會大富大貴?我不知道。
但是休閒時來走走濱海步道看風景,肯定有益身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