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車、火車行對叨位去
..................
台灣鐵道從第一條通車(1891年)的北基線算起,已有100多年歷史,很多車站都改了又改,早已失去原貌;其中的七堵車站雖已在2007年啟用新站,但木造的舊站很幸運地卻能原封...「小」動被保存下來。
景點:七堵鐵道公園
地址:基隆市七堵區光明路23號
開放時間:全天免費(車站內部參觀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10時至下午4時)
七堵舊站(鐵道公園)要怎麼去?
當然是坐火車最方便啦!
嶄新的七堵車站大樓超具現代感。
要去鐵道公園的話可以走東(東興街)、西(光明路)兩出口都可以,步行約8分鐘。
七堵雖然只是基隆市底下的一個行政區,但七堵車站的地位早非昔日吳下阿蒙,它如今可是西部幹線對號列車的起點和終點,基隆車站反而有被邊緣化的危機。
不過商業功能畢竟大不過基隆車站,車站大廳頗為冷清,店鋪招商也不順利。
鐵道公園停車很方便,附近好幾個收費停車場,任君挑選。
不過停車費好像都公定價,一小時30元。
不知道有沒有先講好,旁邊的大樓外牆顏色和七堵舊站竟然那麼一致。
台灣最早的鐵路是清朝巡撫劉銘傳於1887年奏准啟建,1891年基隆到台北通車,其中即設有七堵站(時稱八堵站)。
日治時期改良台灣鐵道,在七堵與基隆間另設八堵站,七堵站才正名。
七堵站以前是台灣唯一南上北下分前後站搭車的火車站,自新站啟用後才合併。
走入歷史的七堵前站有幸只位移了約30公尺,2009年重組峻工。
火車意象造景後的兩棵年逾8旬的老榕樹也是當時跟著一起搬新家的。
這座日式車站採用台灣檜木建造而成,是北台灣縱貫線最早的木造車站,擁有日式典雅的風格。
看得出來站體好像有點不對稱嗎?
原來車站一側有庫房,另一側則是月台迴廊的延伸,所以建築上採用了「入母造」和「切妻造」風格。
木造窗欞真的是有古典美。
拉門的設計也真是現代人很難想像的。
或許只有在旅客數較少的車站才會有這種設計,不然恐怕不知道要修多少遍了。
日式組裝工法細膩,樑柱之間都是直接用缺口卡位的方式銜接,因此,舊火車站在拆解時,都是編號保存,以便重組。
連報架都是木造的,很有懷舊的溫度啊!
時刻表還在,只是櫃台再也買不到票了。
很環保建築吧?
5道工法幾乎都是再自然不過的材質了。
撥號式電話也走入歷史了嗎?
習慣用手機的現代人,很難注意到現在街頭上是用什麼樣的公用電話。
鐵軌還在,但月台上再也不是等車的旅客,主要是不少附近來此小歇的居民。
柵欄也是鐵道很重要的一項設施,除了部分鐵路地下化的城市外,很多地方還很常見。
小型貨櫃列車說明了鐵道除了載客外的另一項運輸的重要功能。
真的火車來不了,只好彩繪平快車聊備一格,不過看起來好像籠中鳥,只能做觀賞用。
很少見過這麼低空飛過的老鷹吧?
借位拍的,博君一笑。
基隆也是賞鷹聖地,七堵鐵道園區思想起,怎能沒有他的存在?
不過要欣賞真正的「鷹」姿,基隆車站旁的基隆港區會更適合。
都五月天了,鐵道公園裡還有櫻花開著。
雖然火車不再進舊站,但撥個午後時光來這裡聽火車、看車站,你將感受到原來七堵舊車站也有春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