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有無米樂,後有俗女養成記,讓台南後壁區的菁寮老街成為假日觀光熱點。
提到後壁這個地名,對於身處北部的我最先想到的是墾丁後壁湖漁港,當初本來已排好要去餐廳吃一片5元的生魚片,結果疫情爆發而無法成行,至今仍覺遺憾。
這次去台南追俗女養成記的拍攝地點菁寮老街,才想到對齁,台南也有個地方叫做後壁,老街其實是屬於台南市後壁區的菁寮里。
菁寮得名於當地早期除了稻米外,普遍種植「青仔」(一種染料樹),因此取名「青仔寮」,也是通往諸羅縣的要道。
菁寮無米樂社區
2005年因紀錄片無米樂,引起大家對台南後壁的關注,所謂無米樂是形容主角崑濱伯等人的樂天心態,即使種植無收成,仍展現對天地的敬畏。
菁寮繁華時期曾發展出嫁妝老街,各式商店林立。
在無米樂名噪一時後,黃永全社規師也因此帶動社區轉型為農村文化觀光。
我們一早到的時候,看到有人在辨傳統婚禮。
後來才發現應該是團客參加傳統婚禮的演出,每個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,在媒人婆的趣味祝詞帶動下,大家玩得好開心。
一旁的花布看板顯示,是由荷蘭井源泉民宿主辦的一系列活動,包含無米樂園導覽、嫁妝一牛車和割稻飯。
旁邊一口荷蘭井,相傳是300年前荷蘭統治時代就有,至今還可打出水來。
洗衣石板很特別,看來是重修的,才會那麼完整,不過也可想見當年生活情形。
以前常聽嫁妝一牛車。
原來是這樣的陣仗。
農村彩繪也出現在鍋子上,很有趣味。
荷蘭井源泉民宿也提供菁寮藍染、彩繪斗笠、碾米DIY等體驗,我們特別品嚐了農村割稻仔飯。
一碗100元,裡面有焢肉、筍絲、煎蛋、青菜、花生等,基本上就是一個便當的概念,只是裝在碗公裡頭,還附有免費的湯和飲料。
金德興中藥舖
這是俗女家的中藥舖,也是大家打卡的熱點,
原來是阮家古厝,列為國家三級古蹟,約建於清乾隆年間(西元1734-1795年),整體為木造結構,還保留著古色古香的中藥櫃。
不過現在不開放參觀。
只有一側陳嘉玲的家開放付費參觀,門票50元可以抵消費,不過因為時間關係,我們就沒進去看了。
萬味香醬園
老街除了金德興外,還有不少維護得不錯的2層樓木造建築,真的讓人敬佩,經歷戰爭、天災,還能屹立不搖。
這一家萬味香醬園好像說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了。
醬園創立於1969年,以傳統方法釀造黑豆蔭油,門市只有連續假日才開,平常要直接到工廠去買。
門前有釣酒瓶和打彈珠遊戲,可以回味童年時光。
看到喝到飽,我差點直接衝進去,後來想到這是賣醬油,店家在開玩笑啦!
不過剛好家中醬油沒了,我們試吃後,帶了幾瓶回家。
菁寮囝仔糙米煎餅
老街上有不少賣古早味的栟糖一類的,有個年輕人在街上提供試吃糙米煎餅,我們覺得不錯,便走到外面南86和南82交叉路口,找到這家店。
現煎的糙米煎餅很酥脆,配咖啡正好,一包70元也不貴,就又帶上路了。
茄芷工坊
近年流行復古風,台灣早期使用的茄芷袋又被提了出來。
有一說茄芷袋就是源自於菁寮,最初用三角藺草手工編織,稱為草袋仔。
這家還現場製作,各種造型琳瑯滿目,而且跳脫傳統和現代的界線。
難怪委員都愛背了。
菁寮老街範圍說大不大,真要仔細逛,也有很多可觀之處,在電視劇帶動之下,有時間來這裡慢遊,或回味劇中場景,走走逛逛非常愜意。